案例一:2011年4月4日,家住北京延庆的孙先生已有70多岁了,清明节带着儿子孙子去扫墓,因为有一年没来墓地了,而且是在山上,去的路上都是草,甚至看不清哪个是自己祖先的墓地,孙先生和自己的儿子一边除草,一边往前赶路,可孙子却不知道该如何做,就跟在后面一直走,甚至拿的纸钱和肉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孙先生看到这里一直叹气,不停的说道,现在你们都不知道怎么办,在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的孩子还会不会来也是一个问题了。
分析:通过孙先生的例子可以看出,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还可以懂得一些扫墓的规则,年龄30岁以下的人只会看着大人们如何做,而自己却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越发强烈,这样再过几十年,是不是就没有扫墓这个习俗了?是不是就会忘记自己的祖先,忘记有扫墓这回事了?这是让所有人担心的问题。
案例二:80后大学生张宇接到父亲的电话,问他清明节回家吗?他回答道:就放三天假,不回去了。父亲嗯了一声挂断了电话。张宇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清明节以前不放假,现在放假就三天,我们离家有几百公里,怎么让我们回家啊?再说了,父亲全在,让我们回家做什么?
分析:张宇对清明节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白,不是说父母在就不去扫墓,可去去给爷爷,太爷爷扫墓啊。我们想,为何国家给我们清明节放假呢?不就是让我们为死去的老人尽点孝心,给在世的老人减少点负担吗?我想,在张宇挂断这个电话后,他的父母也伤心,本盼望着儿子能回家,可就一句放假太少就打发了。我想,还是缺少教育意识,如果从小就给他讲一些道理,讲一些中国的文化,我想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案例三:我一个40来岁的哥哥,今天也去扫墓了,离老家也有300公里,他却每年清明前都去给自己的老人烧点纸钱,送点肉吃,他说:生着的时候由于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没有享福,死了以后也该让他享福了,我们一年才来一次,有什么不可以的,无论推掉多少事情,也回去尽孝。
分析:我这位哥哥还是从小灌输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在里面,他知道,无论事业再重要,也不要忘本,不要忘记生他养他的父母,在相比较而言,我们应该知道哪方轻哪方重,一个好的儿子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不是我们想出来的,而是我们真实感受到的。
案例四:89年的一个弟弟,我今天问他,去扫墓了吗?他只回答到,我爸妈去了,我没去,爸妈说了,这个时候他们还年轻,说以后他们动不了了我再去就可以。
分析:如果家长是这个思想,他们该如何懂得呢?家长都不让他们去,他们也正是年轻爱玩的年龄,根本不会强烈要求去,只能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下去,等到他们的孩子长大,更没有教育下一代的资本了,自己都不懂,怎么去教孩子呢?
通过以上的真实案例,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生活在中国哪个地方,年龄大点的同志有这个意识,并且去实现自己心中所想,而去做到的人。年龄稍微再小一点的,也就是我们80后、90后也可以跟着父母去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再小一点的人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去做,这里面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还包括父母的教育问题,从小给他一个必须去做的思想,我不相信他不会有这个意识。如果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可想而知如果以后我们老了,孩子们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到清明节,谁去给我们扫扫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