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警察厅确认地震中死亡人数为1217人,失踪人数为1086人。重灾区宫城县警察本部长竹内直人说:“死亡人数毫无疑问将达上万人。” 。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呼吁凝聚公众力量,共同应对日本“二战后最大危机”。
强震海啸已造成1217人死亡 1086人失踪 综合新华社消息 当地时间13日22时,新华社记者从日本政府部门了解到一些最新灾情简况。
首先是震级。日本气象厅13日将此次地震的震级由里氏8.8级修订为里氏9级。
在死亡人数方面,日本警察厅确认的死亡人数为1217人,但重灾区宫城县警察本部长竹内直人说:“死亡人数毫无疑问将达上万人。”
此外,日本警察厅确认的失踪人数为1086人。宫城县警方说,该县南三陆町仍有约一万人下落不明。
关于避难人数,目前在日本各地避难设施避难的民众超过45万人。
不过,现阶段日本政府尚未掌握有关在日外国人在地震中伤亡的确切情况。
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呼吁凝聚公众力量,共同应对日本“二战后最大危机”。在说这段话时,菅直人一度哽咽。菅直人还称,自遭遇地震和海啸以来,已有12000人被救出。据评估,灾害也对日本经济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害。日本官员透露,本月将使用约200亿日元( 24.4亿美元)的应急资金来支持救援。
日本气象厅说,11日强震以来,日本共发生至少168次里氏5级以上的余震,今后此类余震将持续至少1个月。
日本政府13日说,内阁会议12日通过政令,将此次地震定为特大灾害。
菅直人当天还下令将参加灾区救援的自卫队人数由5万人增加到10万人。
树木被连根拔倒,田野里的淤泥散发着恶臭,陷在泥泞里的车辆东倒西歪,被海浪冲垮的屋顶隐约可见……这是新华社记者13日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仙台市若林区目睹的凄惨景象。
最新数据显示,此次地震和海啸中共有2.4万栋房屋被毁坏,宫城县、茨城县和东京都有43座桥梁受损。
截至13日深夜,日本东北地区逾44万户家庭的天然气供应中断,140万户家庭断水,宫城县有118万户家庭停电。在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仙台市,全市燃气供应和大部分市区的水电供应13日仍未恢复。目前,日本东北地区6个县已设立了2100多个避难设施,至少45万人在其中避难。避难设施中普遍存在缺乏取暖煤油、防寒衣物及食品和饮用水等问题。
18架F2A战斗机被泡
另据报道,日本航空自卫队宫城县松岛基地在本次海啸当中被淹没,其中包括18架F2A战斗机,此外还有多架T4教练机和U125救援机。日本防务省官员表示由于这些战机遭受海水浸泡可能就此报废,其中1架F2A战斗机造价就达1.3亿美元。
祸不单行
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再次喷发
据新华社电 日本气象厅13日说,位于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山新燃岳火山当天下午再次喷发,喷烟高度达4000米。
此次喷发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45分左右,气象厅提醒火山周围居民注意碎石和火山灰。
新燃岳火山(海拔1421米)自1月26日首次喷发后已喷发6次,导致当地农作物受损,交通及民众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现场直击
仙台每人每天只供应250毫升水
据新华社电 日本宫城县仙台市是距离这次强烈地震震中最近的城市,人口约百万。新华社记者在仙台市区采访时看到,当地居民严重缺乏食品和饮用水等物资,正面临愈加严重的生活困难。
此次地震中,仙台市靠近海边的若林区受灾较为严重,有数百名居民遇难。记者在仙台车站、宫城县政府大楼等市内主要地段看到,这里的建筑普遍完好无损,只是不少建筑一楼店面内的物品仍保持震后的混乱景象。与12日下午记者最初到达仙台时相比,13日上午街头往来的市民逐渐增多,街头气氛平静。但是,市内的商场、超市绝大多数仍然关闭,只有个别小超市仍在向市民销售少量库存物品。在仙台市政府大楼旁边,已有加油站恢复营业。
长时间内通电、通气没指望
在市内,以仙台车站和政府办公区为核心、方圆两三公里的地区有水电供应,但全城的燃气和市内大部分地区的水电供应仍未恢复。12日夜间,仙台市大部地区都笼罩在黑暗之中。据电力和燃气公司宣布,为防止通电、通气造成火灾等二次灾害,在确认设施安全以前,不会轻易恢复供应。但是,在目前强烈余震仍时有发生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通电、通气尚无指望。同时,仙台市内手机通信仍然不畅,但接通率有所提高,而固定电话服务也时有时无。
目前,仙台市有相当部分居民仍在体育馆等避难设施居住,也有部分居民“投亲靠友”,到有水电供应的区域居住,街上时常可见携带大包小包卧具的市民。对大部分居民而言,相对于频繁发生的余震,更大的困难是物资匮乏,特别是食品、饮用水和各类生活用品。
记者在避难所了解到,当地政府虽然提供避难设施,但所能提供的生活物资很少,主要靠避难者自行解决饮食,不少避难所每天仅为每人提供一瓢水(约250毫升)以及一两个饭团,而这也是临时从周边超市购买而来的。
随着存货用完,大部分避难所的饮食供应将难以为继。自13日起,市内避难所已将剩余物资优先供应7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
此外,寒冷也是很多避难者面临的问题。日本东北部地区正处于冬末初春之际,夜间气温较低且有霜冻。不少避难场所是没有取暖设备的教学楼和体育馆,夜间市内温度在零摄氏度左右,不少居民缺乏足够的御寒衣被。
目前,当地政府虽然在竭力组织物资供应,但由于货源紧张,运输不畅,仙台市内的物资供应短期内无望改善。
城市扫描
东京
超市自行车被抢购
据新华社电 日本东北部强烈地震使东京地区的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陷入大范围停滞状态。为方便出行,一些东京人到超市和自行车商店抢购自行车。
日本永旺株式会社是著名百货零售企业。这家企业设在品川区的“滨海店”12日销售记录显示,11日这家店在不到3小时里售出89辆自行车。一般情况下,这家店每周销售自行车才200辆左右。
日本奥林匹克公司“青山”连锁超市港区店报告,11日售出100多辆自行车,而这家店一般平均日销售5辆自行车。工作人员川村龙也(音译)说:“大多数顾客购买的自行车在2万~3万日元(240美元至360美元)之间,但我们也售出了三四辆电动自行车,这种车售价在10万日元(1200美元)上下。”
新宿区的“前波”自行车商店也出现了销量增长。负责人土屋泉(音译)介绍,打算购买自行车的顾客当地时间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开始到店,在店外排起队伍。但当晚8时许,店内库存自行车就已销售一空。
《日本时报》描述,11日晚,选择步行回家或是被堵在路上的东京人看到身边经过的骑自行车的人,都会露出羡慕的眼光。
福岛
滴油难求 物资遭抢购
本报讯 12日凌晨2时,记者抵达福岛。福岛宛如一座逃离之城,整个城市萧索肃静。地震后因为种种混乱造成的物资短缺,比自然灾害更加严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危机的恐慌已经超过了核泄漏。
“这里燃料已售罄!”13日一早,意欲加满油前去采访的记者被郡山市一家加油站的员工无奈地告知。随后去过几家加油站,发现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越往灾区严重的东北方向行进情况越坏。
在少数可以加油的加油站前,等待加油的车队排成了看不到尾的长龙。
伴随油燃料的紧缺,引起人们恐慌的是食物的减少。越往北走,生活必需品被疯狂抢购的状况越令人担忧。便利店大量闭店,或是一天限开3个小时。而走进去看,里面已经空空如也。在大型超市前,每天的物资已经开始限购,“2瓶水,3盒泡面,1盒营养饮料”,这是每个人的购买限额。即使这样,一些大型超市每天也只能保障上百人的数量。
福岛县大面积断水断电,日本红十字会正通过集中供水的方式向市民配水。在福岛市役妻市役所前的配水处,家庭妇女松丙正和上中学的儿子,努力将配水装到桶里,她告诉记者,每人一次只能配给30加仑的水,他们每天来领两次,以保证基本的饮水量。 (中新)
千叶
发现禽流感疫情
据新华社电 日本千叶县有关部门13日说,经过基因检测确认,该县千叶市若叶区一家养鸡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是关东地区首次确认发生禽流感疫情。
千叶县有关部门说,该养鸡场11日开始发现死鸡,兽医进行检测时发现,在7只死鸡中有4只呈阳性反应,13日经基因检测确认它们感染的是H5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千叶县设立了禽流感对策总部,开始对该养鸡场饲养的全部3.5万只鸡进行宰杀。
宫城:地震多发地
仙台,宫城县的这个城市,因为中学时鲁迅先生的一篇《藤野先生》而被中国人熟悉并心向往之。但在日本国民眼里,仙台却是个伤心地,因为这里承受了太多人的眼泪。
在“二战”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前,1896年明治时期三陆大海啸一直被视为是日本的“国难”,失踪遇难人数达2.2万人,这是截至今日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然灾难伤亡数字。
平均37年
就有一次大地震
在这次大海啸之后,当地民众(主要是渔民)迁往高地居住,但因离海岸线太远,不利于海上作业,没多久又纷纷迁回海边。1933年(昭和时期),三陆板块再次发生8.1级地震,引发最高达28米的海啸,超过3000人失踪死亡,而这次恐怖的大海啸也被日本官方冠以“昭和三陆大海啸”的特定名称。之后,宫城县地区小地震一直以周期频率发生。
据日本地震研究所推进本部的数据,1773年以来的200多年间,该地区光7~8级地震就有六次之多,平均37年左右就会有次大地震。最近一次“大发作”是在1978年6月12日,震级达7.4级。而距离这次大地震仅33年,比平均值早了4年。
日本地震研究所推进本部最近公布消息说,未来30年,宫城县发生7.5~8级左右地震的预测准确率在99%。
宫城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日本诸多海产品皆出于此,而这里也是日本国民的伤心太平洋。为了避难而离开,为了生活而归来。每次伤痛还未痊愈就被撕开,这次全日本的眼泪,为宫城而流。
与大自然肆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内部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楼道避难分坐两旁让出中间通道,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商场购物,教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闭电源,公共电视台多种语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学校、公园等公共避难所迅速搭建简易厕所等设施,这些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专业应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公共秩序场面。
教育培养秩序
日本平民面对巨灾的秩序感和镇定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个社会面对灾害的韧性表达。这种韧性的普遍养成,当然可以从国民性格中去寻找解释。比如,生死无常的人生观的浸透,比如,视风雅为清冷之物的美学,都会对国民的行为习性起到鼓励和规制作用。但是,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从来不只是哲学的结果。哲学更多地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协同,和协同后的行动范例。
巨灾面前,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足以让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协同习惯,从而损害平常秩序。强震中的日本社会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现社会韧性,固然有国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恒的,通过教育、防灾培训和社区建设而推进的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的结果。
立法完善救灾机制
尽管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对危机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要付出惨重代价。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政府救助的不力,居民区道路规划不利于救援,木制房屋抗震能力差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此之后,日本的民间灾害组织普遍发育生长,居民区规划更加合理,经过三次修改的《建筑基准法》强行规定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的8级水准,使用期限须超过100年。救灾机制细化到灾后10小时、100小时、1000小时,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情况制订不同的行动程序。在不断完善的救灾机制中,社区和市民的作用得到了超过政府作用的重视。
发挥民间力量救灾
日本“3·11”强震后,外界更多看到的是市民的行为而似乎少见政府行为,奇怪谁在组织领导,原因即在于:通过社区和市民组织的发育,已足可担当凝聚社会基层内核、组织基层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宏观层面配置调度资源,合理指挥救灾。
实际上,一场巨灾所导致的灾难,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和财产的流失,还在于精神的创伤,个体的无助和反常行为的出现等等,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也不仅是经济和慈善资源倾斜的过程,在这些宏观重构之外,还有大量的微观重构。更多的时候,微观秩序决定着内部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单纯依靠政府完成对所有层面的、情况复杂的建设,不仅难承其荷,也做不到资源最好配置。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大力培育社区和市民组织从事微观管理,是一个高效办法。市民参与管理可以带来的另一个正面发散是,在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导下,人们常常会展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3·11”强震是大自然带来的又一次重大人类灾难,共同应对灾难是我们的共同主题。应对灾难既包括人道主义的传递,也包括对于灾害应对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完善。这种思考和完善,本身就是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立凡《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