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陈虹)今年9月份,小刘 “应邀”到一家美容院接受免费脸部美容。期间,美容师向她推销美容卡,并额外赠送1000元的礼品。抵不住大幅折扣和 “高额”礼品的 “忽悠”,她买下了该卡。事后,小刘才用了2次卡,美容师又建议她再充值3000元,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还能免费享受4次全身美容,小刘又往卡里充了钱。可当小刘第3次去美容时,该家门面已经转让给了一家服装店。
和小刘同样被 “卡”的市民不在少数。近年来,在健身、美容、洗浴、餐饮等行业流行一种预付消费模式,消费者享受了优惠,商家留住了客户,这种看似双赢的消费模式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预付消费”也叫提前消费,是指顾客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消费金额就可以类似整存零取的方式享受到服务,有时还可以获得商家承诺的额外优惠。预付消费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了便利,省却了每次交纳现金的麻烦,而且它的消费价格也低于正常的消费,颇受顾客青睐。另一方面,商家可一次性预收顾客的金额,相当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客源,所以预付消费在相关行业尤其在服务行业相当盛行。
近年来类似的消费者投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来看,投诉焦点主要集中在 “水准降低、折扣缩水”, “门店搬迁、用卡麻烦”, “老板转手、原卡作废”, “关门歇业、无法退款”, “一经售出、概不退卡”等方面,给消费者经济上造成一定的损失。
在此,本报提醒广大消费者,办理会员卡等各类预付费式消费票证时,首先应注重商家信誉,对规模较小、经营和管理状况不佳、开业时间较短或未能证明其合法资格的商家推出的服务,要慎重选择。其次,要掌握约定消费的期限、价格、质量、管理等条款的文字凭证,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办卡时不要一次性交纳太多的费用,尤其要明确卡的有效期、使用保障措施、违约责任等,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最后,一旦选择了某种约定服务,应按照约定条款及时消费,并注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或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