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升空也是一部科技大片,给中国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一次契机,评论还强调科普活动还应将科学家的创新意识等传达给公众,以收到最大的社会功效。
评论说“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再次点燃了公众对科技的极大热情。一时间,公众争相前往“嫦娥二号”发射现场观看,科普讲座、探月书系、卫星展览等也成了热门。
评论表示,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普是重头戏,也是难点。近年来,随着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等航天器的相继升空,原本神秘的航天技术渐渐走出闺阁,进入公众的视野。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成果相继走出“象牙塔”,成为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
截至目前,除中国以外,也只有俄罗斯与美国有能力独立将人类送往太空。2008年,中国宇航员翟志刚首次代表中国在太空成功实施太空行走。他在神州7号太空舱外足足停留了15分钟,这项演习被看做是中国为以后建立太空轨道站做准备。
“嫦娥二号”卫星点火,持续33分钟左右,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这意味着“嫦娥二号”正式进入12小时的环月轨道,完成飞入太空后迄今为止难度系数最高的这一跳。
此前,有专家分析,“嫦娥二号”的第一次近月制动最为关键,这一动作被五大系统公认为是嫦娥二号在太空中难度系数较高的一次表演,风险极大。
据介绍,“嫦娥二号”发动机第一次近月制动持续1940多秒,约33分钟结束。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科院空间中心的数据表明今天天气良好,地磁略有微扰,但不影响“嫦娥二号”卫星运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助理宋军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第一次近月制动失败了,卫星就不可能进入环月轨道,这次探月就算是失败了。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动还有补救措施,第一次没有。
上午11点38分,飞控中心出现第一次掌声,“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完成。
截至5日7时, “嫦娥二号”卫星发回的首批科学数据接收完毕,容量在1.6G。据报道,首批科学数据主要是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γ射线谱仪获得的空间环境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