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傍晚,一位孕妇在公园的门口突然晕倒,在那一刻,无论是在公园散步的大爷阿姨,还是匆匆的马路行人,甚至黑摩的司机,都伸出了援救的手,他们有的喊保安,有的拨打120,有的在马路上拦车,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把晕倒的孕妇送往医院……”
之后是“孕妇晕倒众人救”的现场镜头。其间,一位好心人被问及姓名时微笑回答:“阿拉上海人,上海人应该做的!”
在视频的最后,以字幕形式感谢了主要提供帮助的人:拦车的粉衣妇女、私家车司机、带路的“摩的”、喊人的阿姨、眼镜哥等。并留下了QQ联系方式,希望联系上述好心人。
视频在网上传播后不久,有媒体发现:最早发布视频的“挨踢客”,是一家有多次“网络炒作”经历的营销公司员工;救人的白色大众POLO也属于该公司;视频中的几位好心人,同样是该公司的员工;而被称“接诊”了孕妇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表示,未接待过这位孕妇……
近日,一段摄于上海鲁迅公园门口的“孕妇晕倒众人救”视频流传网上,但很快被疑是某网络营销公司的炒作,遭众多网友斥责,还有媒体以“纵容伪善的副作用更甚于冷漠”为题点评报道。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认为,“炒作总比一直宣扬摔倒无人扶更正面”;还有人感慨“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另有人“满心希望这是真事”,希望“人间还是有正气”……
昨天下午,被指炒作的某营销公司上海公司负责人召开情况说明会,公开回应质疑。该负责人坚称:视频内容绝对真实!
视频究竟是否炒作?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又真正需要依赖什么?
我们追问,我们反思。
救助视频究竟是否炒作?
质疑者:虽希望这是真实事件,但众多疑点未解。
当事人:如果是刻意策划,怎么可能如此破绽百出。
“视频里有三位好心人是本公司的员工,送孕妇去医院的车也确实是公司所有。”在昨天下午的情况说明会之前,该营销公司上海公司负责人章钧这样答复本报记者。但他坚称,视频内容绝对真实,并非一场“戏”,并坚决否认公司“借此炒作”的可能性。
“表演”能否激发善举?
支持者:现实版的“宣传片”或许能唤醒扶弱互助的传统美德。
反对方:不诚信的“助人秀”会打击公众“助人意愿”。
章钧反复强调,“炒作”需要动机、目的,“我们为何要借此炒作?而且我们没有在视频中植入任何产品信息”。
但他在昨日说明会上却向记者们提出了“合作”的设想:希望能为上海的公益组织做免费策划,帮助他们寻求赞助,改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生存环境。他还计划“借势”组织员工走上街头当志愿者,唤醒更多爱心。
无独有偶。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系学生23日上午在广州闹市两次做“晕倒”试验,以现场推广“拒绝冷漠、传递爱心”签名征集活动。在两次试验中,围观者众,从其中一名“晕倒”女孩身边走过的一位男子甚至拔腿就跑。幸而,拨打求救、报警电话的市民不在少数。
网上对此也有质疑:虚饰的表演只会伤害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更激烈的观点是:这种造假或炒作,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上海市欣隆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东,他表示:就目前法规而言,即使确实是炒作,只要不侵权,只要没造成财产人身损失,则无需法律制裁。“除非视频中的孕妇不同意被炒作,认为侵权或伤害人身,才可主张法律诉讼。”
法律之外,一个关于道德的问题浮出水面――在道德滑坡的当下,关于道德的炒作或表演到底能不能激发公众助人为乐的善举?
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创办者谈方昨日对本报记者说,不诚信的“助人秀”会打击公众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助人意愿”,形成一种“狼来了”的社会心态,使原本可能有助人意愿的人产生“自我开脱”的借口――“别管了,这也许是假的”。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介乎演戏与警世之间,只是把源于生活的舞台表演搬进了马路,未尝不可。”
他的观点是,这种现实版的“宣传片”或许能唤醒扶弱互助的传统美德。炒作也好,造假也罢,只要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或个人出名,那么将普通的感动从舞台搬到现实,或许能够将感动渐渐营造成生活中的常态,就此修复道德风尚。依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1974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此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就开始了螺旋过程,使得表述的意见渐被确立为主要意见。而这个过程如果有大众媒体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更明显。
“我最担心是将好心误作恶意。”邓伟志说,希望人们面对这类表演不要一味质疑,不要一味放大,尤其是媒体,更希望能承担起引导舆论、重建道德的重任。不过,邓伟志还表示:“这种表演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暂时的,不能解决长远问题。”
社会道德风尚如何弘扬?
一方面:需要反思冷漠,警惕社会道德失范、越轨。
另一面:更需要寻找向善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
一位网友在看了视频之后很感动,想起父亲――“普通的工人,老共产党员。我记得他跳进河里救人,至少两次;和我母亲收养弃婴,后送到福利院;大年三十的雪夜,拿家里的衣被和食物给流浪汉……这是我心中的浩然正气”。
这样的反应,在众多的网友评论里不多。昨日说明会上,章钧还希望媒体和网友能够反思:为何原本是正常的助人为乐,会被认为很“假”?
是否,我们太过倾向于相信负面的消息?是否,我们太不容易发现向善的力量,导致一件普通好事,被上升到仰望的高度?
就在本月,江西南昌街头一群农民工合力抬起交通肇事车,为抢救车下受伤女子赢得宝贵时间。在医院里,这位获救女子说:“被压在车底时,就听到了群众救人的喊声,心里很感动。”
这在中国好人网的“做好人”栏目里,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好事。创办好人网的谈方建议,媒体以助人事实为基础,宣传社会上实实在在的好人好事。他所创办的“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也正在评选“搀扶老人奖”,下设“委屈”、“勇敢”、“责任”、“正义”4奖项,鼓励行善。
同样,近日成都市6所小学以“停止冷漠”为题联合发出倡议书,四川大学共青团委员会发出“扶一把”倡议书,成都市律政公证处也发布倡议书,倡议主动伸出温暖的双手――社会不仅需要反思冷漠,更需要寻找向善的力量,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昨日清晨6点32分,邓伟志发了一条微博,这是他思考了许多年后在“沉重心情”下的“压抑不住”之语――
“现在道德危机,失范、越轨激增。甚至有人认为:这二十来年,道德到崩溃边缘。这话虽有夸张,可也是个警钟。上海人道德楷模很多,再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完善道德规范、改进道德评价、开展道德讨论,完全有条件建成道德高地。”
邓伟志说,社会病是会交叉感染的,而优良的作风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一次模范的行动胜过百次伶牙俐齿。
要相信,人类对于美好德行的追崇,是亘古不变的。
要相信,不管市场经济让多少人信奉“利益最大化”,也不管经济学家把个体生命分析得如何理性、利己,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纯粹物质利益驱动的生活,无法给予我们完整的幸福感。
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