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直人虽陷入日本“短命首相”之宿命,但他或是打破了日本政客中“撂担走人”恶习的第一人。 8月26日民主党两院议员大会上,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辞去党首职务,待数日后党内选出新党首后,菅直人将正式辞去首相之职。 菅直人的下台,使日本在2009年艰难实现政党轮替后不到三年时间之内,遭遇两次内阁倒台,也使日本在近五年时间里将迎来第6个首相。 如此频繁的政府变动,一方面反映了日本政治民主的激烈,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事人“干不顺利就立马撂担走人”的政治恶习。 从政治生态角度上看,决定首相去留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民调,二是党内支持。日本的派阀政治很严重,但再凶狠的派阀争斗也不敢轻视民调。日本业已成熟的政务官与公务员两分法体系,保证了政务官无论如何走马灯似换人,也能使公务员为基础的政府事务官僚体系得以有效维持。正因如此,日本才能承受如此高频率的政治动荡。 菅直人虽陷入日本“短命首相”之宿命,但他或是打破了日本政客中“撂担走人”恶习的第一人。从他表达辞官之意,到正式宣布辞职,“拖延”了近3个月,超过日本历史上森喜朗创造过的“拖延”47天纪录。这期间,菅直人受到误解和非议。 菅直人或许是战后日本历史上首个面临如此多问题的首相。去年6月上台的菅直人因小泽派党内政治资金问题展开的斗争,不得不重新组阁,锐气大挫。参议院选举惨败,形成“扭曲国会”,施政艰难。东部大地震和特大海啸,以及随之出现的核电危机,使菅直人甚至没时间出访国外,他也成了第一个没有正式访问过中国和美国的日本首相。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菅直人却做成了几件事:党的资金透明化,党的干事长难以揽权越权,减少核电的依赖,推行与在野党分权的政策。在备受压力的最后七十几天里,他明确以“辞职三条件”为筹码,在“扭曲国会”的复杂条件下,成功通过了《公债发行特例法案》、《特别国债发行法案》和《再生能源法案》。这些法案的通过,在灾后增税问题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之前,为灾后重建铺平了道路。《再生能源法案》则使日本能进一步减少对危险的核电的依赖。日本民调表示,大多数民众希望继任者能继续推行菅直人的政策。 菅直人提出的“三条件”一旦满足,他就如约宣布辞官,他在这样时机上“撂担子”,更多彰显了政治诚信,是一种负责任的尽职。以其“迟迟不辞职”而斥其“恋栈”,现在看来是多么苍白无力。 穆迪数日前再次下调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降级”决定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政局不稳,难以形成一贯政策。但穆迪还是对日本的信用评级前景上持有“稳定”展望,这一正一负的表达,正是预感到菅直人推动的公债法的成功通过。正是日本这样一种内在的韧性,使日本虽经磨难,却没有最终演变为国家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