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三国志原文,真假姑且不论,既然三国志是正史我们就把他当真的吧!
三国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因为这段时间有最勇敢的英雄,最仁慈的君主,最智慧的大臣和最忠心的属下。这是刘备临死是对诸葛亮说的话,事后诸葛确如刘备所言,竭尽全力辅助刘禅,六出祁山,最后心竭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让人叹息!
小子虚度两旬今年二十四岁了,从最初的三国小人书看到大部头的三国演义,到毛批三国,到《三国志》,再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眼中的三国也不再仅仅是充满了热血和激情!
谈刘备托孤要从刘备起家开始,刘备少时借助家族的力量结识了公孙瓒,张世平苏双等人。日后黄巾起义时,刘备通过这些人的帮助组织了一只部队跟随邹靖平定起义军,后来被封了个安喜尉。可是当时的刘备年少气盛,与督邮发生冲突,于是刘备一怒之下暴打督邮挂印出走。
说来也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这是三国志原文,意思大家都明白,可是这里有个疑点,为什么都尉毋丘毅会和刘备一起上路,要知道刘备当时可是一名不文而且还是个通缉犯?而且后来刘备“力战有功”,什么样的功劳能让他成为下密丞?
小子不才,感觉最合理的解释是,刘备暴打督邮之后,把自己的部下都带走了。然后遇到都尉毋丘毅招兵,于是刘备带着部下去投奔他,之后恰好又遇到了起义军,在战斗中刘备和其部下立了功,于是都尉毋丘毅表奏朝廷封了他下密丞。如果刘备当时只是孤身一人的话他投奔都尉毋丘毅只能是他手下的一个匪兵甲,遇到战斗也不可能有太出众的表现,因为现实生活不是日本神力派漫画。
“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公孙瓒和刘备少年相识,刘备去投奔他,他只给了刘备一个别部司马,刘备还是靠自己的功劳才升到平原相的。这说明,战争年代不养闲人,所有人都是凭实力说话的!
而后刘备的遭遇大家也很清楚,四处投奔,这里混几天那里混几天。可是为什么这些人会容纳刘备?因为刘备手下还是有人的,他有自己的部队,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自己有一定实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刘备先后投靠了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刘璋,还有投孙权未果,但是这些人都把刘备奉为上宾,不是因为刘备名声多好,而是因为刘备手里有兵!
“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
“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三国志里随处可见介绍刘备兵力情况的字眼。
刘备建都成都之后,最得力的嫡系部队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四人,这一点无论从三国志还是演义里都能看出来,其中关张诸葛最为重用,赵云次之。马超黄忠魏延等人虽然名气大,但是都是降将,因而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没有前四人用的心安。
等到刘备临终,白帝托孤之时,蜀中为数不多的名将已经全部离世,只剩下赵云,诸葛,魏延三人。(有人说诸葛不是将,可是毕竟他也领兵,姑且算一个)
而此时刘备说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在是出于一种无奈吧,自己的儿子刘禅不成材,以至于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无人继承,因此他此时向诸葛表明态度,你如果自己想当皇上就自己当吧。
可是从客观上来看,诸葛亮能自己当皇帝么?
我前面废话一堆就是要证明:想当老大是需要权力的!
可是刘备死后最大的权利在谁的手里?诸葛么,显然不是!蜀国的军权在刘备死后直接归刘禅所有,大家都说刘禅垃圾,可是不要忘了他赵云叔叔,赵云此时绝对是蜀中军队里的精神领袖,如果他振臂一呼势不可挡,而且赵云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还有魏延,魏延向来与诸葛不和,如果诸葛自立为皇帝,魏延带兵多年,在军中威望不低,而且是刘备旧部,绝对是不小的阻力。更关键的是,赵云魏延二人打过仗,而诸葛没有,所以如果内乱,诸葛必败!除此之外还有杨仪马良等等一系列的刘备旧部,这些人无论是丛自身利益角度还是处于对刘氏的忠贞,他们都不可能支持诸葛登基。
因此,刘备许下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空头支票。可是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因为他太了解诸葛亮的能力了,虽然诸葛眼下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眼下赵云已老,魏延态度还不明确,如果假以时日,万一赵云死在诸葛亮前面,刘禅的皇位就成了问题。但是有了今日刘备这番话,如果诸葛打算自立为皇帝,考虑到今日刘备的这番话,减少了他加害刘氏子孙的可能性,因为诸葛登基是先皇允许的,名正言顺;如果诸葛没有这样的打算,那么这番话无疑更能获得诸葛的忠心来辅助刘禅。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刘禅无能,此时诸葛无疑成为了蜀中权利的最直接掌控者。可是这权利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拿来兴复汉室,这权利才能如指臂使。那么为了树立自己在蜀中的威信,以及进一步掌控蜀中大权,只有一个办法:北伐!
这个办法很多人用过,韩侂胄用过,完颜亮也用过。打仗是最好的理由,你不给我兵我怎么打?光给我兵不让我管怎么打?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能看出来,诸葛北伐期间最不受重用的就是赵云和魏延,赵云由原来的警卫兵变为伙夫,负责押送粮草辎重。魏延更是可悲,多次献计都未能博得诸葛的采纳。反倒是本来不出名的廖化张翼马谡等人,一个个粉墨登场,造就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其实蜀中并非无大将,而是不得重用。人说“事不过三”,前几次北伐想必诸葛亮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不足,可是他并没有把军权让给别人或者停止北伐。而且就我们今日看来以蜀国弹丸之地来北伐,攻打强大的魏国是很不明智的选择,那么以诸葛亮的智慧他会不懂么?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诸葛想以此为契机,逐步向军队渗透自己的势力,不要说什么兴复汉室,超过8岁的小孩子都知道这借口是骗人的。
公元234年8月28日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诸葛亮与世长辞,结束了他操劳的一生,年仅53岁。无论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就猝死在军中,这无疑是对蜀汉政府一个巨大的打击。
与此同时,被压制了一生的蜀国大将魏延,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来了,然而杨仪先一步掌控了军事大权,派马岱先一步杀了魏延。然而杨仪的能力与威望并不足矣使蜀中各方势力信服,于是他们集体弹劾课杨仪,使其被贬。经过两次事件,蜀中人才损失殆尽,本来不强的国力被进一步削弱。
公元263年,诸葛亮辞世近30年,汉怀帝刘禅向魏国大将邓艾投降,结束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