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和传统美德。刚踏入21世纪,“诚信”就成为高考作文题,从侧面映衬了当时我们面临陷身信任泥淖的诸般困窘,近十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了呢?恕我直言,诚信越来越被珍视为价比黄金的一种资源。最近从媒体上接连读到又触及“诚信”话题的文章,先是“小姐最诚信”,再是“大学生助学贷款不还贷”,再就是“楼歪歪奖也歪歪”,使我感叹诚信离我们还很远。
《重庆时报》刊发的文章说:《小康》杂志近日一项调查显示,最近10年被认为是人际信用最差的时代......此次信用排行榜上,‘农民、宗教职业者、性工作者、军人和学生’高居榜首,垫底的是‘房老板、秘书、经纪人、演艺明星和导演’。《浙江日报》上的报道说: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7亿元,帮助24.7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但工行浙江省分行客户部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有的银行把还贷时间放宽至毕业后开始计算,但有的学生仍不及时还贷。《齐鲁晚报》揭露:这年头,“楼歪歪”“奖歪歪”的奇事屡次上演:因住宅质量问题而屡遭投诉的南京江北“楼歪歪”住宅小区,近日竟然获得了省级优秀住宅大奖;还有北京著名的“墙脆脆”楼盘曾获“质量金奖”;上海名噪一时的“楼脆脆”也曾受到全市通报表扬,并被记入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诚信档案优良记录……如果消费者凭着对“大奖”以及颁奖单位的信任而购买房子,恐怕是上当没商量。
人一旦无诚而寡信,从物品到言辞,许多美的东西都可能不是本来面目,而是坏的、腐的、恶的、毒的,危险的变成的一种美丽。现代社会“美丽的谎言”多次让人上当受骗,弄得人人自卫,漂亮的话语与某些漂亮的商品一样,谁也不知它是不是陷阱,更不知这陷阱有多深。当上述事例和“华南虎”、“罗彩霞事件”此起彼伏,官员和学者及各行各业成为网络恶搞的首选,那么社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自然跌至冰点。
“诚信”二字重千金。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和赢得人们的尊敬,就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说话要心口一致,做事要名符其实,如此,当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为了这“诚信”二字,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曾绞尽脑汁,费尽周章,于2003年共同签署了《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旨在形成合力,让“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杭州市有关部门携手,对7种缺乏诚信行为者,录入8家商业银行共享的“黑名单”库;上海在“诚信建设”规划中提出,争取用3到5年时间实现“四个基本形成”,包括信用市场需求、信用中介服务行业、信用法规制度与社会制约机制;江苏成立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全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有关信用的区域性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正成为人们的企盼和政府的重大工程。
讲究诚信,需要一个环境。一个人讲诚信,而其他人不讲诚信,那只是狭义的诚信。只有每个人都讲诚信,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有利发展的环境。面对诚信,仅仅凭一个人的努力确实不行,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没有一个人、两个人力量的汇聚,就没有整体力量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是建立一个规范秩序的保证。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守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制度,使欺诈者必自欺,无信者必自损,才能够保证新的道德秩序的确立。制定一套区域范围管用的“游戏规则”,强化信用监督,催生跨界服务功能的非政府组织,对偷逃税款、恶意违约、拖欠债务、商业欺诈和假冒伪劣等毫无诚信的行为,就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制约体系。对于恪守信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来说,这是逐步成为市场规范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一个前提。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关键是立足自身,坚持不懈地进行诚信教育,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宣传诚信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讲诚信受尊重,不讲诚信遭鄙视的文化氛围。法律是信用保障的制度根本,契约社会信用失守,表明契约履行的质量出了问题,而权力失控显然又是始作俑者,那么打造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其实又回到了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原点。如果政府不能够取信于民,民众就不会信任他,我们提“诚信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政府部门应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引领企业、个人形成诚信文化;才可能整合跨地域、跨所有制的诚信资源,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合作的新区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