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导致18人死亡
首次疫情出现在3年前
核心提示
今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和皮同音)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昨日晚对外通报,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进一步排查和监测,有关该事件的最新统计数据是: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
目前,国内还未分离出蜱虫携带的病毒的病原体,也不清楚它的传播途径,只是参考国际研究得知,这种病毒,能侵染人体细胞,致使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并具传染性。
致命感冒
河南商城县的吴德政蜷缩在床上,这位73岁的老中医不断抽搐。他伸出手,像是要抓住什么,断断续续地喊:“娘呀,我疼呀……”
他通体高烧,咳着血、上吐下泻,体内血小板和白细胞不断减少。在呻吟了三四天后,多个器官功能相继衰竭。
6月11日,吴德政死了,留下一段儿子吴玉涛为他拍摄的挣扎呼叫的视频,和一大堆医学书。
临死前,吴德政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蜱虫叮咬所致。
看着父亲吴德政临终前的视频,吴玉涛泪流满面,儿子在商城县余集镇卫生院承包了一个门诊,他后悔,若早些将父亲送去信阳医治,或许还有救。“当时我以为他只是感冒”。
到今年7月底,“毒虫咬死人”的事,已传遍商城县的十里八乡。
八爪毒虫
平时比芝麻大一点,吸血后比黄豆大,有八个爪,钻到人肉里,抠不出来。
商城县伏山乡,位于大别山区。当地卫生院院长张晶说,伏山乡是商城的重灾区。
雷呈琼见过这种虫子。她也是南冲村村民。她丈夫杨富是村主任,同时也是一个村医。
今年7月31日,雷呈琼到院里摘菜,随后回家,卷起裤腿看电视。杨富看到她腿上叮着一只黑色虫子,只有芝麻粒大,用手抠,没抠掉,后用医疗镊子将它夹掉。当天,雷呈琼没事,4天后发烧,后在信阳治疗痊愈。
村民们一旦发现蜱虫吸附在皮肤上,一般就是抠,还有人用烟头烧,据说蜱虫被烧后,会把八个爪从肉里拔出来。上百度查询发现,蜱虫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会通过爪分泌更多毒素。上述办法,都难以保证第一时间取出蜱爪。
商城县卫生局的宣传资料建议人们找镊子夹出来。
蜱“毒”谜团
今年夏天,商城县蜱虫暴发后,杨富从县卫生局领到相关宣传材料。材料介绍,蜱虫通常栖息于草丛与植物叶间,但材料并未提及,蜱虫携带的是什么病毒,又是如何传播的。
商城县卫生局纪委书记吴泽欣说,他也搞不清楚。目前只知道,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所以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
吴泽欣认为,这种病的可怕之处在于,除了感染人群能诊治外,疾病的病原体以及传播途径,至今还是个谜。
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个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所以在河南各级医院和疾控部门都将这种病称为“疑似无形体病”。
“但是病原体一直没有分离出来。”商城县疾控中心主任余芳说,上级专家出于严谨,目前已将此类病更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省卫生厅说,死亡18人
昨晚,河南省卫生厅新闻办公室对外通报,最新统计数据是: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
首次疫情出现在2007年5月。据了解,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
由于此病为新发传染病,各地医生对其临床表现及特点缺乏了解,为避免出现病例的误报及漏报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基层严格按照病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专家连线 记者 冯志刚
通俗说是
“携病毒的虫子咬人传染病菌”
王贵强,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感染疾病科主任。
昨天一大早,他通过网站看到“河南毒虫咬人死亡”新闻。
作为感染病学专家教授,他分析了该病发病特征和预防措施。他说,通俗说就是“携病毒的虫子咬人传染病菌”,在条件适当情况下,可通过人和人传染。
都市快报:这种病如何表现?
王贵强:这种病发病症状呈现为疼痛、发热、疲劳、关节疼痛、皮疹等。
一般情况下,延误治疗,尤其是误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可加速病情,引发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死亡。
都市快报:如何预防?
王贵强:到目前为止,医学上除了可以治疗蜱传播的脑炎以外,还没有任何针对蜱传播疾病的疫苗出现。
一旦发病,最好的根治方法是尽快全面查找嵌入体内的蜱,蜱摘除后,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肿胀和抗感染药物预防进一步感染,待症状慢慢消失。
他补充说,“对于这种疾病,不要忽视,但也不用恐慌”,毕竟,这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低,而且在确诊后使用抗生素可以进行有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