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把这种突然地、意想不到的顿悟或理解叫做直觉。这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确实魅力无穷。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在创造发明、进行创作或作出重大决策时,都会出现这种直觉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直觉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它可以产生和形成于任何科学、艺术、技术产品的思想和构思,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德国物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许多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常常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山时。”还有些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发生在病榻之上,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出来的。 生物学家华莱士关于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观点是在他发疟疾时想到的。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如何培养个人直觉思维能力? 思维是生活和成就的基础,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思维时间长短是衡量思维水平高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的产生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直觉的产生是以对事物敏锐的观察,深刻的理解为前提的。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蹦发出思维的火花。迪瓦多内一语道破了直觉的产生过程:“我以为获得‘直觉’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纯形式表面理解的时期,然后逐步将理解提高、深化”。 基础知识是思维的依据,事物的基本额特征是思维的具体的路径,要想获得有价值的直觉,就必须拥有丰富的学识。
2.自觉专注是产生直觉的根本途径 产生直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注意力等待直觉自己出现。把注意力引向自己希望了解的事情,但不要循常人的习惯开始分析和猜测,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但什么都不想,等待从内心深处升起的感觉。这种等待可能要持续很久,一般人不能保持那么长久的集中注意力不产生杂念,故直觉无法升起。常人为了给直觉的升起创造条件,还需要进行一些训练。 为了能达到合格的直觉准备状态,必须对面临的任务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前面把开发深层意识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这时是无法直接产生直觉的,因为深层意识还在忙于应付新知识,还没有机会脱离意识的管束发挥自身的潜力。只有达到知行合一之后,深层意识才开始脱离意识的看护独立地工作。这时人对自己的任务很熟悉,可以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同时又不进行分析推测,而且人的意识已经熟悉了从向外分析行情转而向内捕捉来自内部的感觉,对内部感觉的敏感度也逐渐提高,这就为直觉做好了准备。 具备某些先天条件的人,这时就会出现直觉。直觉的经验是可以转移的,在一个方面产生直觉之后,人可以把这种经验转移到其他方面,比较容易在那些方面也产生直觉。
3.生活是直觉思维的主阵地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比如黄金分割点,人的形体就是一个很美的实体,你发现了吗?肚脐刚好就是整个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喉头刚好是头顶到肚脐的黄金分割点,膝关节是肚脐到脚的黄金分割点,肘关节是手指到肩部的黄金分割点……。
4.自身的愿望和信心,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原动力
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情感发展的产物之一,把知识和情感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来看,它使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也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得以实现,比起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
5.哲学和审美观念是提高直觉能力的因素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直觉的本质。美感主要包括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以及思想美、情感美,在美的享受中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因此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事物间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引导自己发现美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审美能力越强,则直觉能力也越强。
6.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合情合理的启发猜想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针对直觉思维要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 首先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的特征,注意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努力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 其次要猜想,“猜”是直觉思维的特性,是发明创造的基础,是人的素质的标志。实践中,不鼓励胡猜、乱猜、瞎猜,而提倡合乎情理的猜想。鼓励自己进行猜想,是激发自身兴趣,发展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引”自己大胆设问;“引”自己各抒己见;“引”自己充分实践。让自己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解决问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自己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自己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为了启发自己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自己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