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各地与中央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书。按照规划,2011年全国初步安排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000万套。在今后5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随着我国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加速,这也意味着公租房和廉租房将成为今后保障房的发展重点,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在维持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引导行业向更为健康和平稳的方向发展。当然,从短期来看,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或将不是很明显,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远利好将远大过短期。对此,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尽管保障房的体量在不断加大,但从目前的市场供求关系来看,商品房占主导的格局仍难以改变。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并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但是,从对比过去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住宅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为6.12亿平方米、8.37亿平方米),其比重仍相对较小。在目前商品房仍占据市场的绝对主导的环境下,短期内其对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仍相对有限。 其次,从保障房建设的结构比例来看,国务院总理温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见面时候,表示保障性住房应当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不要走偏方向。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租房和廉租房将成为今后保障房的发展重点和主导产品,旨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对这部分人群而言,其购买力本身就比较低,对房价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再次,作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一环,廉租房和公租房的目的在于保证低收入者“住有所居”而非提供财产,其产权归属政府,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买卖。对拥有住宅产权拥有偏好的中国居民而言,一旦其拥有经济实力,还是会选择买房。而对于低收入的租房群体而言,待收入提高后,仍会考虑购买条件好的商品房居住。 从长远来看,在住宅商品化、市场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码,势必会对现有的房地产市场格局带来冲击,并对飙升的商品房价格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完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基本形成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协调前行的良好格局,住房保障的结构和方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而在此之前,政策调控仍将是最有效的稳定商品住宅价格的手段,国家采取措施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方向,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