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的"百叶龙"尤如鹤立鸡群一般,突现出美仑美奂的迷人风采。
“百叶龙”,顾名思义,由"百叶"构成。而此叶却非一般的树叶、茶叶,乃是一瓣瓣荷花的粉红花瓣组成。那一瓣瓣粉红娇艳的荷瓣,组成一朵朵硕大的荷花,一朵朵硕大的荷花,串成一条条冲天而起的巨龙,那冲天而起的巨龙,在青翠滴绿的荷叶组成的绚丽云彩的簇拥下,府仰翻滚,时而奋勇冲霄,体现无畏的力量,时而婀娜缠绵,表示有情有义的襟怀,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百叶龙”由200多年前流行安吉上舍一带民间的“花龙灯”演变为而来,它取材于一则民间爱情故事……美丽的传说,寄托着人们美丽的遐想。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条龙的心灵和外表都是美妙绝伦的,于是他们一次次地改进,一次次地美化。“百叶龙”在“花龙灯”时期,是一盏盏纸扎的花蓝灯和花瓶灯,闹灯时,一盏盏花灯绵延相衔,恍若游龙。到了清道光年间,安吉上舍村的民间艺人杨九林,对“花龙糨”作了突破性的改进,有意识地将原本一览无余,自然衔接的“花龙灯”在花样上做文章,通过必要的掩饰,使其变成: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花龙灯”。道具也作相应的规范,“聚宝盆灯”作龙头,“九莲灯”变龙身,“蝙蝠灯”接龙尾,“寿桃灯”成龙珠。在长兴天平桥,这里的民间艺人结合《百叶龙》的故事,又作了改进。他们用一片片荷花瓣缀成一朵朵大荷花,将一朵朵大荷花叠串成荷花龙——几百片荷花瓣组成的龙,成为名符其实的"百叶龙"。据说,“百叶龙”这个名字,还是天平寺的老和尚取的呢。
早先的“百叶龙”也只是一般的民间舞龙,经常与马灯队一起表演。为了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道具都用布包裹起来。表演时,先由其他舞队围成圈,“百叶龙”在荷花灯接成龙身时,外围舞队用热烈的舞蹈,强烈的锣鼓,吸引观众的视线,当“百叶龙”腾空而起时,外围舞队立即散开,表演形成高潮。
1956年初,为迎接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浙江省辅导大队(省群众艺术馆前身)组织专家,在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的协助下,对“百叶龙”作了重大改进:将寿桃龙珠改为“花苞含珠”;将蝙蝠龙尾改为美丽的彩蝶;把十二只陪衬的花灯改为十二块正面为荷叶、背面为云彩的彩牌,这十二块彩排牌在“百叶龙”成形之前是片片荷叶,在“百叶龙”成形之后即为朵朵祥云,突出了天水相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在龙舞处理时,不追求惊险翻腾的技巧,而是通过卧、睡、出水、盘柱、游龙、滚龙、腾龙等一系列龙舞组合,着力刻画“百叶龙”的聪明、智慧和宽厚善良的性格,体现“百叶龙”不计个人恩怨,甘为人类造福的主题。
建国以来“百叶龙”有过的非凡纪录:1956年8月,“百叶龙”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1957年1月,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别奖,受到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舞龙队队长王长根还获赠刻有“周恩来赠”字样的钢笔一枝,毛主席也请王任重同志转达了“多扎百叶龙,到天安门广场演出去”的指示。同年7月,“百叶龙”由国家文艺团体带到了莫斯科,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表演,获银质奖;1958年国庆期间,根据舞蹈家戴爱莲的提议,组织了10条“百叶龙”在天安门广场欢舞;1980年5月,“百叶龙”二度晋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业余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受到万里、薄一波等中央领导的赞扬,文化部部长黄镇在看望舞龙队员时说:“百叶龙舞得好,你们可以招待外宾,可以出国”,文化部负责演出的同志也说:“百叶龙,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调演结束后,“百叶龙”舞蹈队被农业电影制片厂留在摄影棚内整整26天,完成了艺术纪录片《泥土的芳香》,随着《泥土的芳香》在全国的上映,长兴“百叶龙”的影响也遍及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以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评委,夺得全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情趣的转变,长兴“百叶龙”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它努力突破一般广场舞模式,它不仅能在大型广场施展,也能在乡村晒场表演;既能在剧场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村坊巡演;既能作为独立节目出场,又能与其他节目组合亮相,使原先群众自娱自乐的民俗表演,进化为既不失高雅,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