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通行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52|回复: 1

2011一个贫困山区老师的新年愿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4 15: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金华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6.jpg
常年云雾缭绕如同进入人间仙境一般


  在5。12地震重灾区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高半山区居住着两个名族的下墩上村,有一个为山里孩子真情奉献,默默耕耘在山区教育第一线的代课教师。他拿着每个月40元的代课费,苦苦坚守了整整18年之久。他以这样低的待遇,谱写着现代教育史上难以置信的神话。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每年400元的工资,这让人听起来都匪夷所思,400元能干什么呢? 400元有太多的不能了。可是,在极度贫穷落后的5。12地震重灾区甘肃省文县铁楼蔵族乡,就有一个长期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的小学代课男教师,拿着每年400元的代课费,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小学生,并用他微薄的收入支撑着一个贫困潦倒的家,他就是几乎年年被当地教育部门评为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李路生老师。


  18年来,他默默无闻,含辛茹苦,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但他的学校没有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而停下来,也没有让山里一个孩子早早就辍学回家。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无怨无悔,他又是如何让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山区村小学顽强挺立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之上的呢?经历了大地震的无情摧残,他以及他学校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到底生活地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李老师的生活。

  出身贫寒,扎根山区 教书育人

  今年46岁的李路生,1980年高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父母年迈,母亲在一次上山干活时由于不小心从地边摔下,致右大腿骨折从此留下终生残疾,亲人的不幸遭遇给他的思想增添了巨大压力,他也就此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一直在家务农。

  八十年代初期,该村原有一所只有三个年级的村学,由于教育上的体制改革被停教十年。当时有许多适龄儿童入学要到山下的一所小学去就读,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孩子们年幼行走特别困难,并且很不安全,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当时山下那所唯一的完全小学还不愿意接收外村来的学生。学生和家长只能望校兴叹,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劳动时只好各自把孩子带在身边,没有机会读书,至今有的留下终生遗憾。


  1990年初,村里需要入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只有少数十几岁的大孩子在山下小学读书,其余稍微小一点的孩子都在村里无事可做。家长们多是半个字不识的睁眼瞎,他们大都吃了没文化的哑巴亏,普遍认识到让孩子读书的重要性,群众要求恢复教学点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在这样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山村,既没有老师,又没有教室(原先的两间土墙教室早已拆除,并且校址已经成为村民堆积农家粪肥的公共场所),要恢复学校谈何容易,就算有了学校,在当时缺老师的情况下谁愿意到这里来教书呢?

  任劳任怨 谱写艰难办学路



  1993年,在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停教多年的学校又被恢复,但是没有老师,在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学区校长找到了李路生,经推荐他被文县教育局招聘为下墩上村学的代课老师,也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民办教师。老师有了,可是学校还没有怎么办,为了不耽误越来越大的孩子们,必须赶在秋季开学,望着堆积在校址上的粪堆,李老师束手无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就是晒在太阳下上课也要按时开学。无奈之下他向村民借了一间破旧的民房,这间房子是一间敞房,没有门,但是有这样一个天上不漏的地方都已经很不错了。学校还没有开起来,村民们已经高兴地提前给孩子们报了名,这一次收了近60个学生,其中有很多是家里的放牛娃,在他们的观念里就没有读书这回事,如今村里传来开办学校的喜讯,无疑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福音。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课桌和黑板,李老师让孩子们把各自家里的小饭桌或者长凳子搬来,还把他自己家的楼板拿来搭起了临时的课桌,最后搬来自己的床板,让木匠推平后染上墨汁当起了黑板,并做了一个简易的木架子把黑板放在上面。刚刚开学,算是有了一个临时的教室,但什么教学用具都没有。学生没有课本,就连老师用的教本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山下别的教学点老师那里借来一本。没有粉笔,就在山里捡来柔软的白色石子,没有黑板擦,就用木块钉上毛毡使用……。总之,没有一样是像模像样使用起来顺手的。

  冬天到了,房子依然是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时正在上课就刮来一阵寒风,将地面的土灰吹得满屋都是,孩子们怎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上课呢?寒冷的冬天,孩子们都自制了一个取暖设备在上学的路上用:那就是把油漆桶改造一下后当火炉,拴上铁丝提在手里,里面装上燃着的木柴,用的时候在空中摔两下就燃起火苗了。冬天实在太冷,李老师就在空地上挖一个坑,在坑里用木柴燃火取暖,火燃起来了,孩子们围着火坑坐成一圈,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课文。上课时间一到,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去,下课后又抢着在火堆旁围坐一团,挤不上的同学就围抱在一起跳,这样可以带来暂时的温暖。李老师很担心孩子们因为在火堆旁边挤来挤去而发生危险,每次都要寸步不离地跟在后面,并叮嘱大孩子照看好旁边的小孩子。山里的孩子很守规矩,也很听话,整个寒冷的冬天下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很快一个学期就过去了,虽然条件极其艰苦简陋,但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地很快乐,很充实,他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道理。


  他们在这个地方生活和学习了一年多,可以想象,这么多学生在这里上课给主人带来的麻烦有多大。房主人有点不耐烦了,因为学生在他们家里添乱不说,还得不到什么好处,连最起码的房租也没有,当时借房时,完全是凭着李老师和房主的交情好,在加上社会多方面的调解才得以成事。如今,主人实在觉得不方便了,想名正言顺地赶走学生,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得罪人,或者拿不出有脸面的理由。

  有一天,正在上课期间,房主突然怒气冲天,当着老师的面大骂众学生:谁他贼养的,把我家鸡窝里的鸡蛋偷走了?在这样下去我家里不是招了一窝贼吗?并指着李老师说学生们行为如何不检点,学生们无人敢应声,房东指桑骂槐,李老师意识到事情不对,但考虑到现在寄人篱下,先前又麻烦人家不少,不好揭穿房主的用意,一面质问学生谁干的,一面迎合上去说要赔偿丢失的所有东西,孩子们小不懂事,让房东消消气。李老师知道学生不会干这种事,何况他家鸡下蛋的地方在楼上,别人平时无法到达。即使鸡蛋被偷确有其事,也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夸张。 房主只是想借此机会让学校搬出去。

  在房主的一再僵持和威逼下,李老师决定搬出去再说,主人都翻脸了怎么还能待下去。面对如此尴尬的事情,他忍气吞声,只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



  他恳求房主多给几天时间,准备另外借房,最后把目标投向村头一老头那里,这老头单身一人生活,住房相对宽松,而且这里环境比前一个要好一些,至少有门有窗,有院墙,多一份安全,不在村子中间,也不会影响周围的村民。能在这里借到教室,再合适不过了。有了前一次打击的教训,也为了能顺利借到房子,李老师答应给付一定的租金,讨价还价之后,商定没人每学期3块钱,学期末付清。这样,又有了新的教室,学生们高兴地搬回以前教室里的东西。在搬离的过程中,原先的房主见借到教室了,自己之前也没有从学生身上得到什么好处,觉得很没面子,就不断挑拨,无事生非,但由于李老师回避忍让,才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麻烦。

  孩子们又有新的教室了,老头儿也很喜欢和小孩子们打交道,但是互相不影响各自正常的生活,所以在这里生活很顺利,如今村里很多年轻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们的童年梦想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当时,农村教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文盲遍地都是,“睁眼瞎”这个词成了像下墩上这样的贫困农村成年人的代名词,他们普遍没念过几天书。为了减少文盲的数量,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一场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农村地区展开。以村为单位,针对农村文盲多的现状开展一定时期的教学试点工作,教材由政府出资。下墩上村的教学任务毫无疑问就落在了李老师的肩上,此时他白天一个人要给两个年级的60多名学生上课,晚上就在学校给本村的村民像教小学生一样教认字,整天都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幸好村民对开办夜校的热情很高,每天干活回家吃完晚饭就赶往学校,十几个平方米的教室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后面来的人只能站在门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村民们对识字的强烈欲望加上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衷心和热爱,才使他放弃休息和照顾家人的机会,对这件辛苦而又毫无回报的工作乐此不疲。他付出得太多而得到的太少了,对家人他充满了歉疚,但是对社会,他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


  很快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修学校的事情还没有着落,他心里非常的着急,靠借民房办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年两年可以,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管理的学校,心里总是不踏实,就怕哪一天房主厌烦学生吵闹了又会赶出来。一年后,房子换了新主人,没有闲置的房子了,学校不得不再次搬出来。可是这一次无论如何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去借了。

  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能耽误孩子们学习,最后他就在老校址上用彩条布搭了一间“教室”,把原先破旧的桌凳和黑板搬了进来。彩条布搭的帐篷学校比起先前的民房差远了,天晴还好,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头上嘭嘭响,脚下水汪汪的场面。一场大雨过后,雨水淌入坑坑洼洼的地面形成水坑,一连几天都干不了,桌子板凳身陷泥潭。遇到双休日,“教室”里自然没人,就会有牲口光顾,在遮阳或者避雨的同时还把粪便留在“教室”里,似乎连它们也想辱没一下这样的学校。

  经过几番折腾,最后落得这个地步,这是李老师教学生涯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条件之差就是在落后地区也是极为罕见的。但是,面对眼前的困难,李老师没有丝毫退却,艰苦的条件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培养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教得更认真,学生学得更仔细,在学区每年举办的期末统考中,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刻苦学习频频取得好成绩。李老师也因此多次受到学区校长的公开表扬和奖励,在他不大的屋子里,奖状贴得满墙都是。他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这贫穷的大山沟,将来有个好着落,学生们深受老师的无私关爱和鼓舞,学习非常刻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个只有两个年级一个老师的村小学已经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三个艰苦的年头,挂牌恢复初期除了学区校长隔三差五来看望一下,基本上无人问津。没有固定的教室,学校如同一片漂泊不定的孤舟,得不到安全的保障。最终,李老师便和当时在任的村干部商议如何建校的问题,他的提议得到村里和乡上的支持。


  1996年,铁楼乡政府鉴于他在教学工作中勤恳的表现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当时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中划拨3000元资金用于下墩上村学的建校,该村当年曾是文县统战部的帮扶村,在他的争取和努力下又解决了3000元建校资金,仅靠这一点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白天给学生上课,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发动学生家长带头集资木料和投工,有的村民因当时还没有孩子入学都不愿意出力,他便上门耐心劝说。当时的学区校长也来到村里,帮助李老师召开群众大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和教育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作用。群众听后深受鼓舞,最后都同意出资投劳参加到建校当中。


  由于资金的短缺,学校的修建并不顺利,中间修修停停好几年,总是不能尽早完成。学校的土墙刚刚打起来,顶上还没有完全盖下来,就先用彩条塑料布盖了一下,学生已经搬进去上课了,因为在外面上课实在不好受。有一次刮大风,学生正在上课,大风将屋顶的彩条布掀起,房顶用于压彩条布的大石头也被拖了下来,几十斤重的大石头重重地砸在墙角处一学生的桌子上,将桌子砸得四分五裂,幸运的是那位学生坐得直,石头就砸在他眼前的桌子上,而他没有发生意外。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恐慌,也让大家意识到教室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那位同学因为惊吓几天都不敢上学。眼下的任务是尽早把教室的房梁架上去,把屋顶盖好。这件事以后,学生又暂时从里面搬出来,回到以前的状态。然后发动群众,并多方筹措资金,加紧时间盖房。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98年修建好了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校舍,看着自己的学生从露天走进教室,李老师的心稍微轻松了下来,群众也可以放心自己孩子的安全了。此时完工的校舍,因为没有资金来源,还完全没有装修,只是一个初期完工的房子,墙面只上了泥巴还没有粉刷,地面也是最初的土地,窗户上还没有玻璃,这个时候的黑板是在墙面中央上了一层水泥后用墨汁染成的。这一切,远远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求,但跟以前的条件相比舒心多了。现在教室有了,可以让两个年级分开上课了。多年以来,因为没有教室,只有他一个老师,两个年级一直在一起上课,给一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另一个年级就做作业或者听课,这样交叉着上课。

  本世纪初的四五年,在多方努力下,教室环境逐渐有了改善,学校最艰苦的日子算是度过去了。可是,这个时候入学高峰期已过。计划生育的大力实施,农村适龄儿童数量相对减少,再加上有条件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条件优越的城里去读书,有的孩子因父母在外地务工,由其父母带在身边异地借读。这样一来,学生数量明显减少,幸好最近几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支持,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还是留在了这里上学。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使得教育公平备受人们的关注。李老师的学校尽管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身处大山之上,条件远远跟不上人们的需求。李老师没有因为入学热潮的急剧冷却而松懈。在他看来,哪怕有一个学生,他也不会放弃。

  大爱如山 常年坚守为哪般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要在家侍奉80多岁身体残疾并且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而且还要带两个幼小的女儿,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全靠身单力薄的妻子,他星期天才能帮助一把。每年春耕和秋收时节,他既要给孩子们上课,又要干农活,因没有多余的劳动力,他家总是最后忙完,妻子有时也埋怨过自己,但当他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把所有的困难忘得一干二净,年复一年从不叫累。

  李老师家境贫寒,每个月只有几十元的补助费,这在几年前也只是一个临工一天的工钱。几年前兴起的打工热潮,让年轻人在大城市见了世面,生活逐渐有了变化,当他们挣了钱回家盖了新房,发现李老师依然坚守着给孩子们上课,自己却贫困潦倒,没有足够的收入,住着几十年前祖辈留下来的破旧瓦房,大家都看在眼里,包括他曾经教过的学生,纷纷劝他放弃这划不来的工作出去打工挣大钱,但他多年的心血都已完全投入在了教育上,他一走,众多孩子们都将面临失学的打击,他难以割舍可爱的孩子们。所以,他没有改变主意,继续培养山里的孩子们。

  虽然他生活很困难,但他对学生总是热心帮助。在二000年有两名少数民族学生,一名男生因家庭困难,一名女生因父母离异留给男方。两位孩子没有入学,他了解后上门做大人的思想工作,孩子年龄小,活又不会干,不让孩子读书将来会误了孩子,经过劝说和开导,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并且还给这两名学生免除了当时的学杂费。在校时每天中午还给这两名学生和其他学生烧开水,以供他们饮用,因他的关爱和呵护,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父母般的深情和慈爱。李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

  好景不长 怎堪这灾难无情

  正当他全力以赴把自己的一切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上时,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把自己和大家用辛勤和汗水修建的学校无情地破坏了,幸好他和学生躲过这一劫难,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他自己家的房屋和所有财物顷刻间一无所有,这无疑对他本来就贫寒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下墩上村位于高半山区的刀背型山梁上,一面靠山,三面环沟,地势险要。脆弱的地理环境,加上房屋的抗震能力差,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全村一百多户全被夷为平地,是重灾区中的重灾点。当时的情景惨不忍睹,由于当时对灾情的错误低估,导致救援迟缓。在救援到来之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一连几天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在大树底下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然而他在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面前没有倒下,忍着悲痛艰难自救。地震发生两周后,他又发动学生家长清理出废墟下面的桌凳及其他财物,却无一件是完好的。他白天在自己搭建的防震棚内给学生上课。晚上又供自己一家临时安身。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爱下,经他的请求和努力,2008年7月12日共青团文县委员会捐赠给该村学校课桌凳20套和学生各种学习用品。


  李老师扎根山区,矢志教学,为人师表,受人称赞,他从教十几年以来,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对学生热情,耐心。在课堂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面对面批改作业,手把手指导学生,特别是在启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注重抓学生的素质教育,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在孩子们心目中李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他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和爱好因材施教,使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好习惯。他所教的学生现在有的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还在大学继续就读,这些成就与他给学生们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功夫是分不开的。他在荣誉明前没有自居有功。


  在灾害和困难面前,坚强自信。有人曾劝他放弃教学这份地廉价的工作,他说:“我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教了十几年的书,对教学工作有着独特的兴趣,对学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就是想着让山里的孩子少几个“睁眼瞎”,多几个“明白人”,哪怕是走出大山,也能带回新的变化。我自己多付出一点,学生就能多得到一些知识。” 李老师道出了他教学生涯中的肺腑之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几年如一日,自始自终坚守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岗位上,不计个人利益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他曾多次在铁楼乡政府召开的全乡教育工作会议中荣获先进个人,多次在铁楼学区召开总结教育工作中被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课教师。

  李老师已经年近半百,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故乡的教育。当别人在为生计跑得焦头烂额时,他却在为家乡的教育无私奉献,不屈不挠,他的故事感动着全乡的老百姓。如今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为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不懈地努力工作。

  灾难之后,他无依无靠,家庭贫困的他没有任何积蓄和其他经济来源,他花两年时间贷款修了三间平房后总算有了容身之所,可是,他的学校没有了,学生在当初避难时的防震蓬里上课,已经没有人愿意为这所充满辛酸与悲怆,有名无实的学校付出了,无情的灾害把他和他的学生带回到了十几年前的艰苦岁月,他只有在防震板房里继续他寂寞难耐的教学工作。

  每个清晨,李老师都早早来到“学校”,把一天最为宝贵的时光献给他的学生们,他多么渴望学生们坐在明亮保温的砖瓦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但愿2011年,带给这个人间最美的学校更多的温暖与关爱,让这位世间最普通最美丽的山区代课老师完成他的心愿。

发表于 2011-1-5 09: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金华
{:6_182:}看到这些我的眼睛就湿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 关于百叶龙 | 产品服务 |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运营:浙江简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广告热线:18599999946    站务处理QQ:491513048   TEL:0572-6666141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5029588号 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E0052470号 Copyright©2009-2023 WWW.CX-BB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东方绿洲律师事务所  沈学峰  律师  公安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5220200080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