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教育学就是关系学》的文章,那时我还说:“我的孩子目前还不满两岁,所以就我而言,对我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最急迫的,也就没有很多教育上和亲子关系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好吧,今天是要写一篇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首先,我不确定我能写好,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知道是一回事,但怎么去做又是一回事。在每一段关系中,局内人和局外人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其次,我既是一位不满两岁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师,热衷于教育事业。父亲这个身份使我具有局内人的资格,老师这个身份赋予我实施教育的权力,我能够随时切换视角看待我们的亲子关系。最后我想说,对于文章所讨论的课题,我的观点和立场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写作只是记录某一个时期内的所思所想。
杰茨菲尔德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我写公众号的本意,也是阐述一个观点,引发思考。我就像是足球场上的观众,偶尔有机会捡个球,是要还给裁判和运动员的,而不是拿着球直捣黄龙。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的儿子非要让我抱抱,但我想休息,不想抱他。我说:爸爸要休息一会儿,不想抱抱。儿子奶声奶气带点委屈一直喊:爸爸抱抱,爸爸抱抱......我说:世浩想休息,不想抱抱。儿子说:世浩抱抱,世浩抱抱。我听了之后潸然一笑,然后就抱了抱他。
我当时很触动,因为我发现了,我真的需要在亲子关系当中抽离,重新审视我们的关系。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韩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上下级关系的社会,有一次飞机发生了事故,造成了重大伤亡,事后调查人员通过黑匣子发现,这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副机长和操控人员已经发现了问题,但他们都是很委婉的暗示,说天气不好啦,云层阻碍啊,但就是没有直接说现在需要迫降。机长完全没有听懂暗示,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事故。事后韩国要求,机长、副机长和操控人员之间要用英语交流,避免语言上的关系文化,这一举措促使他们交流更平等,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换个称呼就能塑造一段关系,我感到非常神奇,也感到非常惊喜。当他叫我名字的时候,其实是他重构了我的身份,我不再是一位拥有父亲身份的角色,而是一个具体的人。听到他叫我名字,我感到的是拥有平等的地位的两个人在对话,他对我提出需要帮助的需求,我助人为乐。助人为乐,传统美德。哪怕是在大街上,一个陌生人对我提出请求需要帮助,我想我也会乐于帮忙的。
我把“我们是父子关系”重构成“我们是合作伙伴”,我们在一起,是要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他负责领导,提供情绪价值;我负责干活,做具体的事。我干净麻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他鼓励表扬,情绪价值直接拉满。我们合作非常愉快。孩子为啥听你的呢?你的“权力”从何而来?第一,来自于责任。这是你的孩子,你得保护他,你有责任正确地引导他。第二,来自于能力。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你一个中年人给一个青少年提点建议,很正常。之所以会起冲突,是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更注重眼前的愉快,而我们希望从长远考虑,这是个内在矛盾。这就需要重构亲子关系了,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只要好好说,孩子是可以理解的。有人做过调查:全世界学生更看重老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有激情,能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不在乎老师专业、职称、学历有多高,更在乎老师是否幽默、激情和公平。孩子也是一样的。你有过重构你们关系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塑造的呢?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