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有一天
你将离开这个世界
你,会留下什么?
家住雉城街道小西门社区的孔炜,他的答案是要把一双眼角膜,捐献给需要它们的人,作为他最后对社会的回馈。因为除此之外,身患癌症八年,癌细胞已全身转移的他别无所赠。捐献了角膜,意味着:他能给的,都给了!
5月22日12时,又是一个阴雨天。在长兴县中医院外二病区病房里,一群医务工作者和红十会工作人员在孔炜的遗体前肃立,鞠躬。年仅38岁的孔炜,在与癌症抗争了8年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家人遵循其生前遗愿,将其眼角膜捐献给社会。
半生辛劳,送走老伴
他又陪伴儿子踏上八年抗癌路
2010年2月,孔炜被确诊为家族性多发息肉癌变,伴多个器官肿瘤。手术后并发症较多,2011年因突发肠梗阻来到长兴县中医院进行治疗。此后,多次在县中医院住院治疗。
“之前是照顾他妈妈,后来是照顾他,这都是命。”谈起这些年的经历,孔炜的父亲孔宜华老人对自己只是寥寥数语。只是,过去的岁月给这位76岁的老人留下的远没有那么简单。
老人的爱人因为同样的疾病在2008年离世,这个家庭便不再完整。两年后,癌症的阴影又降临在唯一的爱子身上,将本就不幸的家庭推向了深渊
孔宜华和儿子居住在小西门社区的一套老房子里,那是他们从1985年就入住的房子,楼道破旧不堪,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生活的困难、命运的坎坷并没有让他们屈服,老人独自担起生活的重担。
八年里,他和儿子相依为命,辗转多地,寻求一切治愈的可能。期间的辛酸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然而,老人一直是是乐观的、豁达的。在他的言语里,感受不到对生活的沮丧、绝望。谈论中,他说的最多的还是感谢,感谢儿子的朋友、同事、同学,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在这么多年里对他们的帮扶。
坚强、乐观、感恩
把有用的东西 留给需要的人
“八年来,我得到了社会各届的关心和帮助,真的无以为报。如果我死了,希望把我所有有用的器官都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是我唯一能回报给社会的。”病床上,孔炜是这样对父亲说的,收到病危通知书后,他便有了这一想法。
孔宜华同意了,决定帮他实现这最后的愿望。但是,老人心里仍有着顾虑,“我对他说,你眼睛是近视的,身上又得了这个毛病,能不能捐献啊。”为此,他们特地咨询了医院的专家,在得知孔炜的眼角膜是正常的,可以捐献,不会给移植的人带去任何不利影响后,这才放下心来。
“我想看一看那一双眼睛,
这是我对儿子唯一的念想”
“老人想要受捐赠方的电话号码,他说他想看看儿子角膜受赠者的眼睛,因为,看到了,他就像看到了他的儿子”,县红十会工作人员杨妹美说。
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婉拒,按照红十会捐赠的规定,捐赠方与受捐赠方是不能直接联系的。但是考虑到老人的心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答应为他进行沟通,尽可能将眼角膜移植情况和受益人的有关信息告知老人。“我想看一看那一双眼睛,这是我对儿子唯一的念想”,孔宜华老人说。
两人受益
30岁母亲第一次见到了自己三岁的女儿
昨天,亿元接到了长兴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杨妹美的电话,再次被深深打动。经了解,孔炜捐献的眼角膜移植给了2位患者。其中一位是因5岁时石灰不慎掉入眼睛烧伤而失明的18岁小伙子,另一位是因氢气罐爆炸而双目失明的30岁妈妈,在邵逸夫医院专家的努力下,眼角膜移植手术非常顺利成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其中,那位30岁的妈妈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己三岁的孩子,让人感动。两位患者的家属想通过医院和红会工作人员向捐赠者的家属表达感谢。
“我们了解到老人家庭的情况,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们会为老人家申请相关的补助,同时,也会经常上门慰问,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关心他。”杨妹美说。为孔炜和孔宜华的大爱点赞,愿天堂没有病痛,祝愿孔大爷能好好生活下去
|
|